小小孩打人,2歲前就要教,不然4歲會養成出手的壞習慣
常常有家長問我關於孩子出手打人的問題,尤其是很多孩子在1到3歲或剛進幼稚園的時期,就會動手,爸媽深怕孩子從此就這樣養成壞習慣,更擔心未來人格的發展。
其實,雖然有些是孩子的個性氣質問題,但我常發現,還真的有些孩子是行為的問題!既然有媽媽問到小小孩打人,我就幫大家分析一下~
1.嬉鬧的打人,興奮的表現
2.反擊的打人,東西被搶,地盤被侵略
3.引起注意的打人,覺得被忽略太久,所以要演一下
不管哪一種,都該教,不然會成習慣

小小孩打人的原因
孩子出現打人的原因可能有:
1.不當模仿:
不論是親朋好友或鄰居的孩子,只要有過動手的行為(也許嬉鬧的打,也許是懲罰的打),對於模仿力強的孩子,看在眼裡,當然會學起來,甚至是電視、影片中的情節,孩子也照學。
不難發現孩子覺得打人反而開心,生氣情緒來時也會打人,因為他腦袋瓜看到的情景就是這樣。
但最常發生的,孩子家長的體罰,孩子看到的是家長生氣,所以打人,孩子就會在自己生氣不開心時,也出現打人的動作。
2.年紀小力道拿捏不當:
大約一歲左右的小孩,也會出現有打人的舉動,特別是本身氣質是反應強度較強、較急躁的孩子,他們的本意可能只是想要大人注意他、大人理解他的需求。
如果大人對於孩子的肢體語言表達敏感度較低,孩子就更會出現這樣的舉動,因為他會發現,只有這樣大人才會注意到我。
3.感統失調:
兩三歲後若有感統失調的孩子,與人打招呼或碰觸因為力道控制不好,就很容易被誤解是打人;另外感統失調的孩子也會比較容易控制不了自己的衝動情緒,也容易出現打人的行為。
4.生氣但語言表達情緒能力不足:
例如兩三歲的孩子與同儕遊戲,結果玩具被搶,這個年紀的語言表達能力沒有肢體動作來得靈活,因此很容易直接以行動表示情緒。
5.不小心被大人強化了:
年紀小的孩子與大人互動遊戲的過程中也可能不小心出現打人的行為,這時候如果大人反應不當。
例如”咦!你怎麼打阿公咧!”孩子會發現這個行為達到的結果很特別,就會一再嘗試而變成習慣。
小孩不打人教養8方法
1.斷絕環境中的模仿源:
盡可能在孩子未建立好同理心(大約5歲)之前不要接觸任何有關暴力的遊戲、影片會甚至和會打人的孩子一同遊戲,雖然很多家長都會告訴我,他們都有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
但對於年紀小,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你越是告誡,他們越是想嘗試,他們就是這麼衝動,不會想到這個舉動帶給別人的感受是甚麼,更加不會有感同身受這件事,所以預防勝於治療。
2.大人越是生氣時越要冷靜:
”打”這個懲罰方式絕對不適用於這個年紀的孩子,當孩子做錯時,大人可以冷靜的要求孩子”你被判出場了,你犯規打人,請去隔離區罰站”。
大人的情緒千萬不要隨著孩子一起高漲,因為你就是要讓孩子學會你的情緒控制能力,孩子才不會情緒一來就衝動的出現攻擊行為。
3.如果可以請在孩子打人前阻止他:
利用「紅綠燈」的概念教導孩子面對事情的處理方式:
(紅燈)您抓住孩子的手,停住孩子的動作
(黃燈)讓孩子想想看這個舉動可以嗎?引導孩子想想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綠燈)讓孩子去執行對的行為。
例如孩子玩具被搶,可以教導孩子說”這是我的玩具,請先還給我”。
4.應重覆演練對的行為:
如果孩子已經打人了,除了請孩子道歉,也要請孩子重新演練一次正確的應對方式,才不會一碰到類似狀況,孩子只會用打人的方式回應。
5.找到發洩管道:
平常也能幫孩子找到可以宣洩的活動,像是揉紙、拉黏土、打球等等
6.衝動控制遊戲:
有些遊戲也可平時在家玩,增加孩子控制自已行為的能力。
例如:1.2.3木頭人(指令要簡單點,媽媽一回頭,就蹲下)、鏡子遊戲(媽媽摸鼻子,孩子就要摸鼻子)。
更多衝動控制的遊戲就在我的第二本書”教孩子比IQ更重要的事-兒童發展專家的21堂大腦潛能課”!
7.增加感覺統合刺激:
增加活動量(每天應有一小時的大肢體活動),刺激本體覺及前庭覺,穩定情緒。
透過觸覺刷或觸覺黏土的遊戲活動,穩定情緒,增加專注力。積木、攀爬等活動,增加觀察力及釋放放孩子的體力精力。
8.故事教學:
利用繪本或觸覺布書,加強孩子情緒表達能力,也加強觸覺辨識及觸覺調整的能力,例如感覺統合操作布書,繪本如我介紹過的,家有生氣小恐龍、我的感覺等……關於情緒表達的書都很適合來來引導情緒宣洩。


本文摘自《天才領袖》
作者:王宏哲

人氣774

新竹市北區居家托育服務中心 電話:(03)-5355006 傳真:03-5355022  地址:新竹市武陵路250巷11號
服務時間:上午8:00-17:00 <中午12:00-13:00休息> 主管機關: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新竹市政府社會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