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黏人,不是媽媽的錯! 研究:嬰幼兒期的安全感,影響長大人際關係
你的孩子黏人嗎?黏不黏,其實是一種「依附關係」發展,在1歲時會達到高峰,一直到1歲半,但有些孩子到3、4歲還是會黏人。研究發現,擁有「依附安全感」長大的寶寶,之後比較快樂、合群、容易信任別人。而「矛盾型依附」長大的孩子(一離開媽媽就沒安全感,什麼都退縮不探索),不利於之後的社交發展。
所以,小孩黏不黏人,是天生的,跟親餵母奶沒有關係;孩子只要媽媽,不要別人,也不是媽媽教錯。大家愈批評孩子黏的對象,孩子反而愈沒安全感。
因此,當孩子很黏人,別浪費時間在批評「餵母奶」、「怪媽媽愛抱」,而是大家要努力找出教育「予盾依附」、「沒安全感」孩子的方法,快看這篇分析,能幫助很多父母教養~
0-5歲孩子社會發展表
 
非社會性:依照接受到的刺激而產生基本的情緒反應
無辨識依附:雖須依附親人照顧,卻沒有真實的辨識性,因此只要有人逗他,他都就會笑得很開心。
特定依附期:熟悉父母就是安全堡壘,並鎖定在安全堡壘周圍放心玩耍。比如放寶寶自己玩時,約半分鐘或1分鐘,他會回頭看看媽咪還在不在。(依附關係建立的重要時期)
多重依附期:除認識父母是安全堡壘外,也可辨識到父母以外的親戚朋友,包括保母、祖父母、手足、阿姨、姑姑等親友。
但其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建立良好的安全依附關係!!!!!!!
兒童時期的依附關係影響長大後的人際關係
Dr.Main的實證研究顯示,孩子在十八個月大時所呈現的依附型態,可以預測到他/她十八歲成年以後人際互動的依附型態。
 
兒童時期的依附型態
(1)安全型(“Secure Attachment Style”):約有65%為此型態
這一型的孩子在母親離開,單獨留在陌生的情境時,孩子會焦慮,甚至會哭。過了一陣子,孩子會漸漸安靜下來,當母親回來時,孩子張開雙手,期待被母親抱。母親一抱,他就滿足地在母親懷中安靜下來。過一陣子,他會再度去探索他的玩具世界。
觀察發現,安全型孩子的母親,都十分稱職,她們有十分敏銳的心,懂得適切地滿足孩子身心的需求,需要被撫慰就安撫,需要空間去探索就給所需的空間。在這樣安全的依附情境中,孩子能發展出安全感,也能漸漸學會在焦慮時自我撫慰。
(2)逃避型(“Avoidant Attachment Style”):約有20%為此型態
這一型的孩子在母親離開時好象沒有什麽反應。事實上,當研究者在這些孩子身上裝上生理反應回饋測儀時,發現這些表面上若無其事的孩子,心裏焦慮的程度更甚於安全型的孩子,只是他們學會壓抑、否定,並隱藏自己痛苦的情緒。這些孩子在母親回到房間時,並不像安全型的孩子會迎向母親,他們不會伸手要母親抱,也不期望母親會抱他們。
(3)焦慮/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Style):約有10%為此型態
這一型的孩子在母親離開時放聲大哭,放下手邊玩具,緊追母親不讓她走。母親離開後他無法安靜下來,也無心再玩。母親回來時,他馬上跑向母親,一面要母親抱,一面又打母親,生她的氣。被母親抱在懷中,過了許久仍無法安靜下來。最後又回到地上玩耍時,他不像安全型的孩子能專注、放心地玩,他會一直看著母親,生怕什麽時候母親又溜走。
觀察發現,這一型的父母雖愛孩子,他們的情緒卻較不穩定,對孩子的反應也不一致,多變而難以預測。例如,當父母心中寂寞、焦慮時,則不管孩子當時是否需要心理空間,父母會黏著孩子;但若當父母陷入自己低潮的情緒之中時,則不管孩子是否需要,他們也不給孩子注意力或愛的響應。在這樣不穩定的心理環境之中,孩子較容易變得焦慮不安。
成人時期的社交關係
(1)安全依附型態(secure attachment)
認為自己是可愛的、值得被愛的,他人也是值得信任且會給予自己回應的,這種人在人際關係中能夠獨處,同時也能享受親密。
(2)排除依附型態(dismissing attachment)
這種人對自己抱持著正向的看法,但是卻不信任其他人,為了保護自己,他們會逃避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傾向於保持界線與獨立。
(3)焦慮依附型態(preoccupied attachment)
這一種類型的人對自己的看法是負面的,對自己沒有信心,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但他們卻對其他人抱持著正向的看法,認為他人是值得相信的。但是這種人因為對自己的自卑,認為其他人比自己好,因此在關係中很擔心會被拋棄,必須不斷尋求他人認同以獲得肯定。
3歲前的依附關係是孩子建立社交情緒的關鍵
該如何幫寶寶建立良好的情緒管理呢?良好的依附關係就是關鍵。
不好的依附關係,會影響寶寶未來的同儕關係,讓孩子在同儕關係的表現發生困難,舉例來說,一個冷漠的母親,她就比較無法讓孩子擁有良好的依附關係。
諸多心理學家指出,0~1歲嬰幼兒最重要的發展任務,就是「對人的基本信任」。
也就是說,父母對寶寶的關心、呵護、照顧等行為,可讓孩子生起對母親(第一個頻繁接觸的人)產生無比的信任與依賴,進而也容易產生自我信心。相對的,如果依附關係相處不當,後續的同儕關係也就會陸續出現問題。
5大遊戲,陪孩子玩出社交力
研究證實,與父母互動越多的寶寶,小腦袋瓜會越聰明!當孩子隨年齡增長,活動量表現也越來越大時,該如何陪孩子玩,這篇提供幾個遊戲方法。
1.聲音辨識遊戲
和孩子互動時,音調多加變化,生氣可以低沉,開心可以高昂,讓孩子能清楚分辨情緒變化。
2.給予不同的環境刺激
多外出接觸大自然、親子館,和其他孩子互動。較怕生、適應較長的孩子,爸爸媽媽應從小團體開始,別急著”推”孩子去互動,讓孩子多觀察,爸爸媽媽從旁講解。
3.假扮遊戲
扮家家酒、角色扮演(亦可從繪本的故事內容中,選擇扮演的角色,家長甚至可以選擇孩子較易遇到或不喜歡的情境來做扮演,例如:看醫生打針、剪頭髮、看牙醫、上幼稚園、去公園玩等)
4.玩比手畫腳遊戲
這樣的遊戲可以培養孩子豐富的肢體表情,也可以讓孩子不用透過語言,就能了解他人的想法,這對心智解讀能力的培養和同理心的建立相當重要。
5.大動作視覺遊戲
丟接球、拍氣球、踢足球、追泡泡或雙手拍泡泡等,有助於社交活動進行時的持久。
#最重要的還是家長多陪伴擁抱,多觀察孩子、跟孩子互動!別因為想培養孩子早點獨立,學齡前就積極減少擁抱和陪伴唷!
                           

本文摘自《天才領袖》
作者:天才領袖團隊
 

人氣7759

新竹市北區居家托育服務中心 電話:(03)-5355006 傳真:03-5355022  地址:新竹市武陵路250巷11號
服務時間:上午8:00-17:00 <中午12:00-13:00休息> 主管機關: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新竹市政府社會處